7月12日上午,周坪小学教室,窗外橙花正盛,香随风渡;窗内课桌成列,孩子们叠手端坐,目光澄亮,似在等待一场与故乡的久别重逢。今日课程由欧阳龙老师主讲《我是一名秭归人》,一页页PPT,如同一轴缓缓铺陈的山水长卷,将秭归的地理、历史、产业与乡愁,一并呈于童眸之前。
图为现场拍摄
峡江作轴,山岭为屏
欧阳龙老师先以卫星图开篇:秭归踞湖北之西,扼川鄂咽喉,2274平方千米的土地被长江拦腰一握,化作西陵峡最婉约的弧度。孩子们第一次从高空俯瞰家园,齐声数出“66.1千米最长横距”“60.6千米最长纵距”,数字在屏幕闪着冷光,却在他们口中有了温度。老师轻点笔端,“西南高,东北低”的地势瞬间隆起为立体山脉,黄陵背斜、秭归向斜的名词在动画里起伏成岭,孩子们不由自主抬手,跟着山脊线起伏比划。
图为现场拍摄
从“归国”到秭归,一条江流的千年注脚
殷商甲骨上的“归国”、西周金文里的“楚子熊绎始国”、西汉元始二年的“秭归县”——欧阳老师以时间轴为经,以地名为纬,织出一幅简明的秭归年表。当问到“屈原姓什么”,三年级班长脆声答“芈”,尾音骄傲上扬,似替三闾大夫答了千年前的叩问。老照片切入:屈原祠飞檐、归州古城门、青滩江渎庙……随后镜头一转,凤凰山上,那些被编号、拆解、再复原的石阙木梁静静矗立,如同历史的候鸟找到了新的栖枝。欧阳龙老师语带郑重:“它们从未离开,只是换了坐标继续守望。”孩子们屏息,如同听见砖瓦在胸腔内垒起回声。
诗与橙的并蒂
PPT行至“非遗文化”一页,端午习俗、屈原传说、江河号子、三闾骚坛依次浮现。老师点开一段视频:农人戴斗笠荷锄归家,田埂上随口诵出“一手锄头一手诗”的句子。孩子们先是哄笑,继而沉默——他们第一次知道,诗可以如此不隔地长在泥土里。老师趁势举起布袋,郭家坝早夏橙滚落桌面,金黄如灯。各自掰开,汁水四溅,甜香漫过书页。老师说:“这是土地写给你们的诗行,用味蕾押韵。”
从一棵树到一条链
当屏幕亮出“40万亩柑橘”“200亿综合产值”“12个亿元村”,孩子们瞪圆了眼。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棵脐橙树,枝桠延伸至果汁厂、物流园、直播仓,最后化作一枚小小邮票——“秭归脐橙”中国驰名商标。孩子们第一次看见家乡被数字点亮,也第一次明白,枝头那粒橙,竟能撬动一条江的春潮。我举相机定格:“秭归是我家,我是秭归人。”
风自九畹溪吹来,橙香仍在教室盘旋。课程很短,却足以让童眸映进一条江、一座坝、一树橙、一首诗,也映进他们此后漫长的人生江程。如果你也想来秭归,请把行囊交给江风。看西陵峡的云海,听屈原祠的钟声,再尝一口爆汁的脐橙。一步山水,一口乡愁,秭归在这里等你。
图为现场拍摄